贵州遵义:中国革命转折之城
“遵义”其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但遵义真正出名却是由于上世纪30年代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著名会议——“遵义会议”。86年前,在黔北小城遵义,位于老城子尹路中西合璧的两层灰砖小楼上,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从此开启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进程。遵义因此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个有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图:遵义会议会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博古、李德使战略转移变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动。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当时博古、李德坚持按原计划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蒋介石早已布置好口袋阵,如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北部前进。随后的猴场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遵义。1月15日至17日,在这幢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了会议。
图:画作《遵义会议》
会议开始,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接着作了副报告。毛泽东进行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方针。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等4项决定。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图:娄山关战斗遗址
1935年2月底,遵义会议结束后一个月,中央红军攻克遵义北部的天险——娄山关,赢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策马经过山隘,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周恩来后来这样回忆,“没有遵义会议,中国革命不知道要推迟多久。”同时,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